学术骨干  
 
        姜胜耀
               男,1959年10月23日生,吉林长春市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责任
        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家杰青,国家863后继能源主题专家,863能源领域核能规划
        专家组成员,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核科学与技术网上中心
        副主任,《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编委。
       (1).   学    历
       1979.9-1984.7     清华大学热能系      学士
       1984.9-1986.12   清华大学核研院      硕士
       1991.11-1994.9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博士
       (2).   工作经历
       1986.12-1991.11 清华大学核研院    研究室副主任
       1991.11-1995.2   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著名反应堆物理专家D.Emendoefer,A.Schatz教授
                                 和著名热工专家E.Hahne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1995.2-2006.5     清华大学核研院    历任核研院实验室主任、党委副书记、核能科学与工
                                 程研究所副所长、副院长 
       2006.5-2012.4     清华大学人事处处长,人才资源开发办公室主任
       2012.4-2012.7     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学科建设与规划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
       2012.7-至今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3).   学术贡献
              姜胜耀教授从事核能科学与工程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应堆热工水力学。
        具体包括:低温堆自然循环及固有安全性概念研究;自然循环两相流稳定性物理模型与数
        学模型及实验研究;反应堆安全泄放系统、重力注硼停堆系统特性及小破口失水事故等安
        全基础研究;高温堆、低温堆关键技术、系统及重要设备研究及验证;低温堆海水淡化及
        高温堆制氢研究。
               以5MW及200MW低温堆为背景,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了低温堆的一体化布置、自然
        循环、自保压运行以及固有安全性,完成了低温堆自然循环实验研究、低温堆启动过程实
        验及低温堆小破口失水事故实验,验证了低温堆以自然循环方式载出额定功率的可行性,
        进而充分验证了低温堆的安全性,为设计自然循环低温堆提供实验依据。同时,建立了球
        床流动全尺寸模拟实验装置,在该装置上对球床流动特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了
        球床流动特性的“动力学理论模型”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验研究,获得了高温堆球床流
        动滞留谱和速度分布曲线,结合堆芯结构设计和物理计算验证了球床堆的可行性和固有安
        全性。
               共发表论文191篇。其中,SCI论文33篇,他引63次;Ei论文120篇;NTIS(美国政府
        报告):7篇,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7项,论文获国际反应堆热工、运行、安全大会优秀
        论文奖。
 
 
        王大中
              中科院院士,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第五组(能源与资源)组长,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
        获得者,前清华大学校长,前核研院院长,前实验室主任,核研院总工程师,中国低温堆、
        高温堆创始人。
 
 
        张作义
              核研院院长,实验室学术委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留德博士,
        核研院总工程师,高温气冷堆国家重大专项总设计师,XXX重大国防项目总设计师,中国
        核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北京核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核安全咨询专家,十五863高温堆项
        目负责人。
 
 
        孙玉良
              留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核研院副院长,核研院副总工程师,国家863十五
        年表彰获个人突出贡献奖,国际原子能机构高温堆发展促进组成员,国家核安全咨询专家。
 
 
        张亚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核研院副院长,核研院副总工程师,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
       专家顾问组组长,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XXX重大国防项目常务副总
       设计师,低温堆技术、核能海水淡化技术负责人。
 
 
        王建龙
              教授,博士生导师,核研院副院长,核环境安全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
        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德国柏林大学洪堡学者,英国利兹大学客座教授,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十二五863核能领域主题专家,《Process Biochemistry》编委,
        《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共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被引800余次,单
        篇论文被SCI他引166次。授权发明专利20项,获授权10余项。
 
 
        TU
              国家级人才计划教授,计算多相流体力学著名专家,RMIT University副院长兼学术
        委主任,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国际示踪会议及澳洲计算技术与应用会议组委会委员,
        IAEA、ASME专家委员会委员,澳洲国家科学基金 (ARC)项目评审专家,《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ulti-phase Flows》主编,获澳洲总理签发的福布莱特(Fulbright)
        资深学者(Senior Scholar)荣誉称号等多项个人奖励,发表论文305篇,SCI收录210篇,
        3篇代表性论文被引用500余次,专利2项,专著5本。